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
- 李新 总主編
- 2011年07月
- 中华书局
- 社會科學-学术著作
- 32
- 第1版
- 第5印次
- 出版前言
- 序言
- 前言
- 第一章 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
- 第一节 清朝统治的衰落
- 一 清朝初年立国的各项政策
- 二 清朝中叶的开始衰落
-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
- 一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
- 二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初期的特点
- 三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
- 第三节 清政府成了“洋人的朝廷”
-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
-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
- 一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条件的出现
- 二 洋务派兴办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
- 三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
-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
- 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
-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的关系
- 三 华侨和华侨资产阶级
-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
- 第一节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
- 一 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活动
- 二 兴中会的成立
- 三 广州起义
- 第二节 兴中会与保皇党的合作
- 一 合作的探索
- 二 自立军起义
- 第三节 惠州起义与洪全福起义
- 一 惠州起义
- 二 洪全福起义
- 第四节 新型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
- 一 留学生和流亡者在日本的政治活动
- 二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和东南地区的“学界风潮”
- 第五节 相互激荡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
- 一 拒法、拒俄运动
- 二 《苏报》的改革和军国民教育会的改组
- 三 “《苏报》案”
- 四 孙中山创办军事学校和反对保皇党的斗争
- 第六节 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
- 一 日益蓬勃的宣传活动
- 二 革命排满,建立共和——革命宣传的中心口号
- 第四章 清政府推行的“新政”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
- 第一节 清政府推行的“新政”
- 一 “新政”的实施
- 二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
- 三 “预备立宪”的酝酿
- 第二节 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
- 一 反赔款、反教会压迫
- 二 抗捐抗税和武装起义
- 第三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
- 一 抵制美货运动
- 二 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
- 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
- 第一节 国内各革命小团体的出现
- 一 华兴会
- 二 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
- 三 光复会
- 四 其他革命小团体
-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
- 一 逐渐增长起来的联合因素
- 二 留日学生的政治动向
- 三 孙中山在留欧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
- 四 同盟会的成立
- 第三节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——三民主义
- 一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
- 二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
- 三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
- 第四节 同盟会的分支机构
- 一 国内各地分会
- 二 国外各地分会
-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
- 第一节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
- 一 《民报》的创办和论战的展开
- 二 论战的基本内容
- 三 论战的结局和影响
- 第二节 萍、浏、醴起义
-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的南部起义
- 一 黄冈之役
- 二 惠州七女湖之役
- 三 防城之役
- 四 镇南关之役
- 五 钦、廉、上思之役
- 六 河口之役
- 第四节 东北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各地的起义
- 一 运动东北“马侠”之役
- 二 秋瑾、徐锡麟之役
- 三 四川泸州、成都、叙府之役
- 第七章 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
- 第一节 城乡人民的广泛斗争
- 一 抗捐抗税和莱阳民变
- 二 抢米骚动和长沙饥民暴动
- 三 工人的罢工斗争
- 四 反教会压迫的斗争
- 第二节 收回利权运动的普遍高涨
- 一 各省收回矿权的斗争
- 山西收回福公司霸占的矿权
- 安徽、山东收回矿权
- 四川、云南及河南等省收回矿权
- 二 收回苏杭甬路权的斗争
- 三 收回路权斗争的日益激化
- 第八章 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
- 第一节 立宪团体及其活动
- 一 预备立宪公会
- 二 政闻社
- 三 宪政讲习会及其他立宪团体
- 第二节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国会请愿的发动
- 一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批评
- 二 1907年—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
- 第三节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财政危机的加深
- 一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
- 二 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
- 第四节 谘议局与资政院
- 一 谘议局的设立及其与督抚的矛盾
- 二 资政院与弹劾军机案
- 第五节 国会请愿运动的高潮及其失败
- 一 1910年的三次请愿运动
- 二 清政府对请愿运动的分化和镇压
- 三 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改变
- 第九章 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
- 第一节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,共进会和后期光复会的建立
- 一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
- 二 共进会
- 三 后期光复会
- 第二节 革命党人在安徽、广东、四川再次发动的起义
- 一 安庆熊成基之役
- 二 广州保亚会之役
- 三 四川广安、嘉定、黔江之役
- 四 广州新军之役
- 五 广州“三二九”之役
- 第三节 暗杀活动
- 第四节 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
- 一 从湖北军队同盟会到文学社
- 二 湖北共进会
- 三 同盟会中部总会
- 第十章 保路风潮
- 第一节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和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
- 一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
- 二 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
- 第二节 清政府宣布干路“收归国有”和湘、鄂、粤三省人民的抗争
- 一 清政府宣布干路“收归国有”
- 二 湘、鄂、粤三省人民的抗争
- 第三节 四川立宪派的“文明争路”和保路同志会的成立
- 一 四川立宪派和清政府矛盾的加深
- 二 保路同志会的成立
- 三 “文明争路”及其破产
- 第四节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和成都血案
- 一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
- 二 成都血案
- 第五节 轰轰烈烈的四川人民武装反清斗争
- 一 同盟会、哥老会的起义准备
- 二 各路同志军猛扑成都
- 三 荣县独立和东路军战况
- 四 南路军、西路军战况
-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
- 第一节 起义的筹备与发动
- 一 共进会、文学社的合作
- 二 起义秘密的暴露
- 三 十月十日之夜
- 四 汉阳、汉口的克复
- 第二节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
- 一 黎元洪被逼任都督
- 二 军政府的组织及其内部斗争
- 三 军政府的初期活动
- 四 革命向武汉周围地区发展
- 第三节 保卫武汉的奋战
- 一 最初的胜利
- 二 汉口失陷
- 三 袁世凯的“和平”试探
- 四 汉阳失陷
- 五 停战议和
- 第四节 湖南、江西、安徽三省独立
- 一 湖南
- 二 江西
- 三 安徽
- 第五节 西南各省独立
- 一 云南
- 二 贵州
- 三 四川
- 四 广西
- 第六节 东南沿海各省独立
- 一 上海
- 二 浙江
- 三 江苏
- 四 广东
- 五 福建
- 第七节 北方各省响应
- 一 陕西
- 二 山西
- 三 直隶
- 四 山东、河南
- 五 新疆、甘肃
- 六 东北三省
-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
- 第一节 各省代表会议筹建临时政府及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
- 一 建立临时政府的酝酿
- 二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
- 三 临时政府的组成
- 第二节 临时参议院和临时约法的产生
- 一 临时参议院
- 二 临时约法
- 第三节 除旧布新的各项政令
- 第四节 临时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政策
- 一 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
- 二 财政危机和内外债
- 第五节 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新闻政策
- 一 教育改革
- 二 新闻政策
- 第六节 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和北伐的夭折
- 一 同盟会的涣散
- 二 错误地对待农民问题
- 三 不敢明确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
- 四 北伐的夭折
- 第七节 南北议和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
- 一 帝国主义的干涉
- 二 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
- 三 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和临时政府北迁
- 参考文献
- 中文档案文献
- 中文著作
- 中文报纸
- 中文期刊
- 日文著作
- 日文报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