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国史 第五卷
- 李新 总主編
- 2011年07月
- 中华书局
- 社會科學-学术著作
- 32
- 第1版
- 第5印次
- 出版前言
- 序言
- 前言
- 第一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
- 第一节 变动不居的中央政相
- 一 中央政府及政制的更迭
- 二 段祺瑞整合北洋体系的努力
- 第二节 国会制度在中国政治中消亡
- 一 贿选之后国会的党派构成及运作状况
- 二 实力派的政治决断与国会议员的抗争
- 三 民初国会制度消亡的政治语境
- 第三节 直奉战后政治格局的变化
- 一 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
- 二 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
- 三 外交与内政混一政治格局的形成
- 第二章 善后会议:和平统一的最后尝试
- 第一节 善后会议的由来及各方的立场
- 一 直奉战争“善后”问题的提出
- 二 实力派的态度及社会各方的立场
- 三 国民党方面欲迎还拒的姿态
- 第二节 善后会议的召开
- 一 善后会议的筹备工作
- 二 善后会议正式召开及通过的主要议案
- 三 联治派在善后会议中的活动
- 第三节 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
- 一 善后会议面临的困境及最后结局
- 二 国民会议运动
- 第三章 初期国共合作
- 第一节 国共合作局面的成立
- 一 “联俄”与“容共”实际步伐的迈出
- 二 国民党改组筹备工作的开展
- 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
- 第二节 初期的国共合作与冲突
- 一 初期的国共合作
- 二 国共两党矛盾冲突的逐渐公开化
- 三 国民党组织的正式分裂
- 第三节 蒋介石政治立场明朗化及中共的反应
- 一 中山舰事件及其善后处置
- 二 整理党务案的通过
- 三 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对策
- 第四章 五卅事件及其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
- 第一节 五卅事件的发生
- 一 上海日纱厂二月工潮
- 二 顾正红案及反帝宣传运动的发起
- 三 5月30日的南京路事件
- 第二节 北京政府对五卅事件因应及交涉之经过
- 一 事发后执政府的内部反应
- 二 外交抗议与初期交涉
- 三 北京公使团的分歧与单独对英策略的提出
- 四 “沪案重查”与交涉的悬搁
- 第三节 五卅运动的形成与扩散
- 一 上海“三罢”运动的发起
- 二 上海罢工工人的维持
- 三 运动在外地的扩展
- 四 运动的衰退与中止
- 第四节 民族主义群众运动的运用及走向
- 一 五卅运动中各种势力的利用
- 二 民气可恃:国民外交的巅峰
- 三 革命与“反赤”:群众运动的影响
- 第五章 北伐前中外关系格局的演变
- 第一节 条约体系与中外关系
- 一 条约体系的文化解读
- 二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内争与外力的纠结互动
- 第二节 中苏建交谈判
- 一 加拉罕来华及中俄初期交涉
- 二 王正廷与加拉罕再度谈判
- 三 王加草案的签订及内阁的否定
- 四 国民外交的展现
- 五 中俄协定的签署及其对双方的影响
- 六 归还俄使馆和中苏会议的召开
- 七 奉俄协定
- 第三节 关税特别会议
- 一 北伐前中国的财政状况
- 二 各国对关税会议的态度及“金佛郎案”的议结
- 三 关税特别会议的召开
- 第四节 法权会议
- 一 法权会议召开的背景
- 二 北京政府促成法权会议召开的努力
- 三 法权会议与《调查法权委员会报告书》
- 第五节 北京政府的修约活动
- 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各国对华方针的调整
- 二 民族主义高涨和北京政府的修约活动
- 第六章 南北军阀混战与北京临时执政府的垮台
- 第一节 浙奉战争与孙传芳势力的兴起
- 一 浙奉战争的背景与原因
- 二 战事发动与奉方应对
- 三 战事的进展与停滞
- 四 北方冯张妥协与孙传芳撤兵
- 第二节 北京临时执政府的终结
- 一 大沽炮击事件与中外交涉
- 二 “三一八”惨案与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
- 第七章 南北军政格局的攻守势易
-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新陈代谢
- 第二节 北方边缘挑战中央的地理态势
- 第三节 反赤旗帜下北方军政的整合尝试
- 第四节 南方新兴武装势力的整合
- 第五节 中山舰事件与广州政局的新陈代谢
- 第六节 南北统一的愿望与可能性
- 参考文献
- 中文档案文献
- 中文著作
- 中文报纸
- 中文期刊
- 英文著作
- 英文报刊